引言:农业信息化是我们目前认识到的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农业信息化的实现和完成也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农业信息化建设将是历史上最为复杂、知识高度密集、设备要求高、技术难度大、大规模综合集成的系统工程。


1 建立综合的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基础数据库

开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建立环境资源和社会经济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为了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必须及时更新资源数据信息,保持数据库的信息时效性,否则数据库的应用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2 研究和开发应用性的专家系统

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上,首先是对传统和经验性的生产管理实行量化、规范集成和智能化,形成各种农业专家系统或辅助决策系统。

3 使用物联网开展精细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所谓“精细农业”(precision agriculture,又叫精确农业,精准农业),就是将现代化信息高新技术与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学、农业工程装备技术集成应用于农业。获取农田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精耕细作技术“精细农业”是近年的热点,这是利用射频识别技术、传感网、云计算等物联网技术手段定量获取田区内影响作物生长因素及最终生成的空间差异性信息,运用科技手段调控,以达到对田区资源潜力的均衡利用和获取尽可能高的产量。传统农业,浇水、施肥、打药,农民全凭经验、靠感觉。如今,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该不该浇水?施肥、打药,怎样保持精确的浓度?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如何实行按需供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曾被“模糊”处理的问题,都有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养好花。

4 开发设施农业管理软件

设施农业是指人们依托现代工程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生态技术以最小资源投入营造可供农业生物生长的环境,以自动或半自动工厂化方式进行动植物生产的高效集约型农业生产活动,温室中管理技术的软件开发是其应用方式之一。

5 建立完善的信息市场体系

信息市场包括信息网络建设、数据库建设、信息技术开发和应用及农业信息咨询业。从1995年开始,农业部开辟农情信息网络,将1000多个县的农情包括农产品、化肥、农机的价格、农田耕种面积、土地墒情等信息,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传输,以便各级管理部门以及各地农户了解市场行情,1996年开始,由国家科技部组织全国15个部门与单位,开发了“农业专家决策与信息技术系统 ”,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上运行,可向社会发布世界农业技术发展的状况。

6 将人工智能的应用融入现有农业运营模式

过去艰苦且生产力低下的人工劳力时代已经结束,高精度算法支持下的智能化农业如今已成为新兴概念。这一领先技术为每一个在农业领域工作的人都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持续增长,体现在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都得到了提高。数字化农业正在带领我们迈进第四次农业革命。日常农耕器械学会了处理复杂任务,并在时间的推移下越来越完善。


资料参考

徐可英. (1999). 21 世纪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农业信息化.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4), 215-217.

梅方权. (2001). 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 (12), 22-26.

百度百科:农业物联网

知乎:机器学习如何改变农业?